2024年中国矿渣粉行业运行状况及展望
前言
2024年,中国矿渣粉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产量和价格均出现明显下滑,全年总产量约为9090万吨,较2023年减少约14.13%,创下近十年最低水平。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也持续下滑,2024年8月跌至历史最低点。许多企业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经营困难加剧。行业低迷主要源于房地产行业快速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等因素导致下游需求减少,另外一方面,作为钢铁行业副产品深加工的重要领域,矿渣粉行业肩负着为主业保产和推动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双重使命,为保出货甚至出现“价格挤兑”的现象,S95矿渣粉平均价格远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2024年8月份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跌至历史最低值68.46。
展望2025年,在宏观经济与市场没有发生根本性好转之前,行业压力预计将持续,矿渣粉企业持续在艰难中前行,没有水渣资源的小型矿渣粉企业的生存保卫战仍将继续。尽管如此,矿渣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现行最大宗辅助性低碳胶凝材料(SCM),它每年为建筑行业降碳数千万吨,成为多数国家水泥和混凝土行业降碳的首选技术措施之一。显然,矿渣粉的真正价值,已经被当前市场严重低估!随着我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化,建筑行业正在向低碳甚至零碳方向深度转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将日益严格,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LCA)成为新趋势,矿渣粉在降低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碳足迹方面的技术贡献与经济效益也将被重新评估和定位,全球性碳市场的兴起无疑将持续推高矿渣粉在降碳方面的潜在产品价值。因此,需要传统的矿渣粉企业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及时改进企业运营模式:从单纯的材料供应商转变为建筑减碳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做好矿渣粉的“减碳”文章,通过充分挖潜与技术创新实现矿渣粉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以绿色低碳为抓手,创造新的刚需,另辟赛道,避免低端产品的恶性竞争,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提升行业在绿色低碳建筑中的战略地位与价值,成为最后的赢家。
一、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图1:2023至2024年我国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经过核算,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1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二,相比2023年增长5.0%。分季度看(图1),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综合来看,2024全年增速虽较2023年的5.2%略有放缓,但仍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202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仍维持在5%左右。
图2:2024年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上图2所示,2024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2%。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7574亿元,同比下降0.1%。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同比下降10.6%;其中,住宅投资76040亿元,下降10.5%,2024年房地产开发持续低迷,中央“止跌回稳”政策组合拳(如限购放松、贷款利率下调)推动四季度销售局部回暖,但房企信心恢复缓慢。
二、矿渣粉行业运行情况
1、矿渣粉产量
图3:2019-2025年国内立磨矿渣粉月度产量变化
图3是国内2019-2025年月度S95矿渣粉产量变化。整体来看,2024年1-12月我国S95矿渣粉产量在近5年内处于最低水平,6月由于国内雨水天气明显增多,受高温多雨叠加需求疲软等多因素影响,传统旺季不旺,矿渣粉市场疲态尽显,承压加大。6-7月产量跌至近十年最低值,单月产量不到699万吨及709万吨,同比下降28.0%和23.2%。10月开始实际产量有所回升,但整体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图4:2015-2024年国内立磨矿渣粉总产量变化
图4是2015-2024年全国矿渣粉年总产量变化。近10年S95矿渣粉产量维持在1亿吨左右,其中2021年产量均超过1.1亿吨,产能利用率较高,2015及2022年产量不足1亿吨;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建材市场需求乏力,2024年矿渣粉产量大幅下滑,跌幅14.13%;2024年矿渣粉产量创下近10年最低,总产量为9090万吨。主要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的影响,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然陆续出台利好政策组合拳,但是回升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全年总产量出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钢铁主业平稳运行,矿渣粉企业开始探索通过出口等方式消纳排放的矿渣。
2、矿渣粉价格
图5:2016年1月-2025年2月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矿渣粉资讯网)
图5是由中国建材市场协会矿渣粉应用分会官网(矿渣粉资讯网)提供的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图。受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水泥、混凝土行业市场需求持续萎缩,自2022年2月,矿渣粉市场价格开始一路走低,跌跌不休。一直到2024年9月份,全国S95平均价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远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2024年8月份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跌至历史最低值68.46,环比下降5.15%,同比跌幅增至34.69%;9月底开始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随着全国各地水泥市场开始涨价,各地矿渣粉价格陆续开始上涨,2024年12月底,全国矿渣粉价格指数回升到98.39,仍跌破100值大关,低于2016年1月份的基线水平。截至2025年2月份,上涨趋势中断,出现急速下滑,分析主要原因是:虽然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对房地产松绑的政策,但是市场需求回升动力不足,加上水泥的新标准(GB 175-2023)于2024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主流产品普通硅酸盐水泥(P.O)的混合材掺量严格控制在20%以内,此措施即刻导致了水泥企业对矿渣和矿渣粉需求量的大幅度下降。矿渣粉行业的下游需求不足,但又肩负了上游钢铁保产的任务,矿渣粉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去抢占市场,为钢铁主业保产。由于需求端持续低迷,预计2025年矿渣粉价格大概率会在低位徘徊,部分地区水渣原材料会需要钢铁主业进行补贴,才能维持矿渣粉企业的运营。总而言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矿渣粉企业会面临亏损。
图6:2020-2025年S95级矿渣粉国内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图6是2020-2025年国内S95级矿渣粉月度平均出厂价格走势,2024年开始,全国矿渣粉平均出厂价格表现出明显疲弱,相比往年价格一路下跌,主要由于需求端下滑,矿渣粉企业为保主业稳定运行,通过降价缓解“库满停机”的局面。2024年矿渣粉月度平均出厂价格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2024年7-8月份,全国S95矿渣粉平均出厂价格跌至100元/吨左右,从8月开始有触底反弹的迹象,各地陆续开始涨价,12月份矿渣粉价格接近2015年同期。但是,2025年2月,矿渣粉出厂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下滑。
图7:2023-2025年全国重点区域S95级矿渣粉价格走势
2023-2024年全国矿渣粉重点区域平均出厂价格明显不及2022年表现,区域市场矿渣粉价格整体仍保持“南高北低”的情况;珠三角矿渣粉市场价格高于其它重点区域,长三角价格次之;至8月,环渤海区域平均出厂价格跌至59.53元/吨,甚至有部分企业出厂价格低于50元/吨,为保主业稳定生产,矿渣粉低价销售,甚至出现明显低于矿渣粉自身的生产成本。由于国内矿渣粉企业急于出货,导致矿渣粉出口价格也不理想,加上目前国外的需求也未出现大幅提升。综合以上,我们预测2025年矿渣粉行业继续承压,价格一时难有明显改善,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其低碳属性的挖掘与相关产品开发可能成为行业重新定位的关键。
三、下游相关行业
1、水泥行业运行情况
图8:2016-2024年中国水泥产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上图8),
2024年1-12月我国水泥累计产量18.25亿吨,相比2023年下降9.5%,年总产量再创新低,自2016年以来首次跌破20亿吨大关。2016年后,水泥产量由平台期转向持续下行,2024年产量较2014年峰值(24.8亿吨)下降26.4%。具体原因分析:2016年,中国启动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通过产能置换、错峰生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控制新增产能。尽管政策抑制了产能扩张(2016年新增熟料产能同比下降46%),但落后产能出清不足。再加上,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有关,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直接减少水泥需求。虽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但难以对冲房地产下滑影响,呈现出明显需求结构转型与供给侧优化的双重压力。预计2025年全国水泥产量将继续下降,我国水泥行业仍
将承受巨大压力。
图9:全国水泥P.O42.5价格指数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
根据中国水泥网披露的信息(如图9),2024年全国水泥价格呈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趋势。2024年一季度,受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大幅下滑,基建项目资金不足及极端天气影响,水泥需求疲软,价格跌至近五年低位。二季度,需求小幅回暖,叠加6月新国标实施带来的成本压力,多地企业提价,但行业库存仍维持高位,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反弹有限。三、四季度,错峰生产力度加大,行业自律增强,库存下降,推动价格攀升。但2024全年国内水泥均价354元/吨(待确认),同比下降4.6%,为近三年最低。预计2025年水泥行业将持续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未来,矿渣粉企业应加强与水泥企业合作,推广矿渣水泥(尤其是大掺量矿渣水泥)和复合水泥,提高矿渣粉使用量,实现建筑物降碳目标,提升混凝土性能,发挥矿渣粉的多种功效与减碳特性。与水泥行业共同研发和推广满足特定地区市场和项目需求的定制化功能性低碳产品,通过市场宣传、示范项目和技术培训提高矿渣粉碳价值认知度和应用能力,提供定制化降碳服务和完善的应用技术售后服务,实现矿渣粉的溢价。
2、商品混凝土行业运行情况
图10:2016-2024年中国商品混凝土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如图10所示,2024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249,000万方,累计同比下降10.1%。这一变化趋势与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和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密切相关。同样,受需求端收缩影响,混凝土行业将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进入优胜劣汰的洗牌期,行业整合加速,优质企业市场份额会提升。经历阵痛期后,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放缓成为常态,结构优化加速推进,区域差异更加明显,与上下游协同发展成为趋势。优质矿渣粉作为最重要的功能性掺合料,矿渣粉企业未来也应加强与下游混凝土企业合作,提供专业全面的应用技术服务,合作打造据绿色低碳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品的价值链,创造多赢局面。
图11:水泥网:全国混凝土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大数据中心)
图12:混凝土网:近三年全国混凝土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混凝土网“混凝土行情通”)
如图11所示,从2022年初开始,全国混凝土价格一路下跌,反映了这一时期供需关系偏松的市场状况。2024年达到最低,全年均价369元/m3,同比下跌11.5%。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商品混凝土需求会继续收缩,混凝土行业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混凝土价格大概率会持续低迷,混凝土行业继续内卷。一批混凝土企业由于拿不到合理利润的订单,很可能就会面临关停、倒闭的局面。图12显示,进入2025年后,全国混凝土市场进一步恶化:混凝土(C30)价格进一步从2024年12月的352元/m3急跌至315元/m3,至5月30日,价格停留在312元/m3!
四、上游: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图13:2016-2024年中国生铁产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图13所示,2024年我国生铁产量为85,174.0万吨,同比下降2.3%。相比之下,矿渣粉行业下游市场需求萎缩的速度远大于上游钢铁行业矿渣产生量减少的速度,这将势必导致矿渣粉行业两面承压:一方面上游每年继续排放数亿吨冶金渣,另一方面,受下游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加速萎缩,需求减少、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矿渣粉企业出货受限。另外,钢铁主业也出现了生产强于消费的特点,需求下降致价格整体下滑,只能通过出口缓解国内外市场供需矛盾。但近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对钢铁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钢铁企业的效益整体下降。作为钢铁企业的副业,矿渣粉企业争取到主业的价格补贴的困难加大。另外,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仍不断推进,冶金渣资源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区域矿渣粉企业的发展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立磨矿渣粉总产量约9090万吨,创下近10年最低。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基础设施投资难以对冲房地产下滑影响,下游需求的回升动力明显不足。与2023年不同的是,矿渣粉企业面临库存压力持续增大的困境,导致出货意愿强烈,进而引发价格竞争,使得矿渣粉价格低于生产成本。这种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普遍出现,上游矿渣通过销售给小型工厂,并通过掺假来降低生产成本,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对规模以上矿渣粉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另外,由于行业“内卷”现象严重,矿渣粉企业急于出货,导致矿渣粉出口价格处于危及企业生存的低价位。加上国际局势不稳定,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外需求一般,因此,通过国外市场需求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仍不现实。受价格影响,行业盈利水平明显下滑,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矿渣粉企业会面临亏损。
预计2025年矿渣粉价格大概率会持续在低位徘徊,部分地区会需要钢铁主业进行补贴,才能维持运营。为了持续消纳钢铁主业源源不断排放的矿渣,矿渣可能会成为天然河砂集料的替代品。“内卷”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矿渣粉企业未来更需要加强与下游水泥、混凝土企业合作,提供专业全面的应用技术服务,从而获得一定溢价,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确保在这场寒冬中“活下来”。
未来,矿渣粉企业应加强与水泥企业合作,推广矿渣水泥(尤其是大掺量矿渣水泥)和复合水泥,提高矿渣粉使用量,实现建筑物降碳目标,提升混凝土性能,发挥矿渣粉的多种功效与减碳特性。与水泥行业共同研发和推广满足特定地区市场和项目需求的定制化功能性低碳产品,通过市场宣传、示范项目和技术培训提高矿渣粉碳价值认知度和应用能力,提供定制化降碳服务和完善的应用技术售后服务,实现矿渣粉市场新的刚性与溢价。
经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矿渣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辅助性胶凝材料,我们行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标杆,每年为建筑行业降碳数千万吨。只要建筑行业不会消失,矿渣粉行业必将迎来下一个春天并担任重要的角色。矿渣粉生产企业要继续“降本增效”,还要积极为矿渣粉“碳价值”变现提前做好布局和规划。同时,应当加强与下游水泥、混凝土企业加强合作,加强新技术开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服务,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在艰难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渡过寒冬期。